Alcott's "Rose"
奧爾柯特的「玫瑰」
奧爾柯特的作品《八個表兄妹》(Eight Cousins, 1875),敘述孤兒玫瑰(Rose Campbell)到姑婆家依親,遇見和藹的艾力克叔叔(Uncle Alec)、勤儉的小女傭菲比(Phebe Moore)、意見多多的姑媽們,以及性情各異的七位表兄弟:穩重的亞契(Archie)、王子般受寵的查理(Charlie)、書蟲馬克(Mac)、愛美的史提夫(Steve)、活力十足的小戰士喬迪(Geordie)與威爾(Will)、小娃兒傑米(Jamie)。姑媽們對玫瑰的到來感到棘手,遂和艾力克叔叔約定,讓他照顧玫瑰一年,並接受她們的審視。
從醫的艾力克,自信滿滿地對不習慣與父親以外之人相處、蒼白孱弱的玫瑰,開下了「處方」───讓十三歲的她向菲比學習自己動手做家事、充分運動,接受男孩們的陪伴。不久,玫瑰開始有了屬於她這個年紀的紅潤與活潑。在這一年中,玫瑰和她的同伴們經歷一連串事件,漸漸成長,並體會到助人之樂。玫瑰決定向叔叔建議,改變菲比的命運……
《八個表兄妹》之中,奧爾科特寫出了對孩童近視、虛榮心等等「症頭」的處方,是相當適合親子共讀的作品。
▲《八個表兄妹》初版插圖中玫瑰的姑婆與姑媽們。
續篇《玫瑰盛開》(Rose in Bloom, 1876)中,經歷隔著大西洋的幾年分離,玫瑰和那些男孩們都長大了。
或許成年才是困擾的開始:當亞契愛上叔叔收養的孤兒菲比,漂亮的小少爺查理和戴厚片眼鏡的讀書人馬克開始受玫瑰吸引,人際關係的平衡被打破,一切不再像從前。
上流社會的衣香鬢影,並不能滿足玫瑰的心靈;菲比在歌唱方面非凡的成就,亦無法使高傲的坎貝爾家,接受她做為媳婦進門。
甚麼才是最好的選擇?像查理沈浸在奢華的生活及舞會中的歡愉,如史提夫想仰仗愛情建立美滿家庭,抑或馬克般追求學問、菲比那樣一展長才,還是進行慈善事業?接踵而來的突發狀況,考驗著玫瑰、菲比與眾男孩。生老病死等課題,使他們成長,終於覓得生命的歸宿。
▲《八個表兄妹》第一部的插圖,表兄妹初見面的場景,與玫瑰握手的是表弟史提夫。
《玫瑰系列》並沒有改編成任何影劇作品,因此在奧爾科特的小說中名氣比較低,不過這部作品除了繼承前作《老派女孩》(An Old-Fashioned Girl)而來的「精神大於物質」理念、「童年—青年」兩段結構,還有許多為往後少女小說作者愛用的設定——
玫瑰說服叔叔收養菲比,乃至最後自己收養孤兒,這種奉獻的精神,是後來少女小說女主角必備的,看看《寶琳娜》(Pollyanna)、《爐邊莊的莉拉》(Rilla of Ingleside),乃至於管理整間孤兒院的《親愛的敵人》(Dear Enemy)女主角莎莉。
馬克將玫瑰比喻為賽姬(Psyche),他們這些富裕青年熱愛文學,時不時就要引經據典、談詩論藝一番,往後教育普及大眾,那些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登場的新一代少女小說主角,有好些是大學生,當然更要「文藝」一下了。
最後來看看馬克這個男主角是怎麼追求玫瑰的吧!被青梅竹馬的玫瑰拒絕後,他居然說了這段話:
「在你等待英雄登場時,可不可以試用我?這應該會花上好幾年的,這段期間我就當你的陪練員隨你實驗,說不定有助於你找到他。」("Couldn't you take me on trial while you are waiting for a true hero? It may be years before you find him; meantime, you could be practicing on me in ways that would be useful when you get him.")
馬克真是好樣的,無論如何被女主角拒絕,男主角都要秉持百折不撓、愈戰愈勇、不要臉的態度,直到她回心轉意,這才是少女小說的本質啊。接下來讀者還會在蒙哥馬利《清秀佳人》(Anne of Green Gables)的吉爾伯特、《銀色森林的芭特》(Pat of Silver Bush)希拉利身上看到這種「永遠守候」的精神。
(不過這種追求方式還是留在小說中就好,因為現實生活中不分性別性向往往都是不離不棄被當白癡啊。)
中譯本
譯者不詳,《她的名字叫玫瑰》,臺北:小暢書房,1993。
譯者不詳,《玫瑰的故事》,臺北:小暢書房,1993。
康瑾,《玫瑰花開》,桂林: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,2010。
馮凱倫,《綻放的玫瑰》,上海:東方出版中心,2010。
(大陸始終沒翻譯過第一冊?)
閱讀全書
Eight Cousins
Rose in Bloom